基于儿童生活 讲述课程故事(柳文燕)
基于儿童生活 讲述课程故事
昆山市花桥中心幼儿园聚福分园 柳文燕
摘要:近年来,课程故事在幼儿园中是一个热门词汇。课程故事与课程不同,它是叙述课程,对已经开展完的课程的反思。幼儿在课程中持续探索的兴趣,经过思考和实践,我们发现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师幼之间、幼幼之间有价值的交流互动能激发幼儿持续的探究。无论在课程实施中是否完美,它都能成为一个精彩、发人深思的课程故事。儿童在课程中获取相关经验,教师在讲述、整理课程故事中思考故事背后的意义。
关键词:课程故事;课程;师幼互动
最是一年春好处,春天是孩子们感受自然、进行观察的好时节。天气渐暖,家长们会利用周末的美好时光带着孩子去户外寻找春天,感受万物复苏的气息,开拓视野。饭后散步时候,孩子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我发现他们一直在谈论着同一个内容:琪琪说,周日她和妈妈去了一个果园里摘草莓;苗苗说她家里就种了草莓;小柠檬说“我吃过草莓,它酸酸甜甜的”……也因为这样,草莓就上升为班级里的热门话题,班级里的部分小朋友没有体验过摘草莓,所以为了能让幼儿进一步认识草莓、了解草莓的成长过程,我们开展以“草莓甜蜜蜜”为主题的微课程。
新颁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指出:“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采用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讨论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拓展提升幼儿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经验”,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重视幼儿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他们的探究活动提供有利的支持。创设有利于幼儿自主探究的物质环境,充裕的时间和丰富的材料是孩子们自由操作、持续探究的重要保证。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儿童不用在意对错,在多种感官和物质的刺激下,他们自然会心无旁骛的进行探究。儿童内心深处的想法、潜在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展现,在探索活动中获得发现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对于树立儿童的自信,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探究及创新精神你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捕捉儿童的兴趣点,促进儿童积极交流
课程开展后,我去菜场买了几株草莓苗。第二天孩子们在自然角中发现了我种植了几盆草莓,兴奋地向同伴分享自然角的新成员。之后几天晨间观察劳动时候,三五个幼儿就会围在草莓旁讨论,“草莓的叶子是绿色的”、“它会长出红红的草莓吗?”、“草莓不浇水会长大吗?”……从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对未知事物的疑惑和探究,和对新事物、新生命的期待。这些问题的提出,成为开发课程的新资源,有些答案,可以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中直接解决,还有的问题需要在过程中孩子们自己观察才能得到答案。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交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小班的幼儿还不会运用文字、绘画来形象地记录自己的发现,语言就成为了重要的手段。教师通过记录幼儿之间的交流、师幼之间的交流,架起了幼儿、教师、课程之间的桥梁。儿童通过将自己的经验与同伴的经验进行互通,发展新的认识。教师通过与儿童的交流,在关键点提出问题,捕捉幼儿兴趣点,梳理幼儿的已有经验,抓住契机生成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其实,教师主动发起的有目的、有计划地交流,是为了了解儿童在活动中的难点和疑惑,进而帮助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幼儿持续探究。
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幼儿熟悉的、喜欢的草莓。以儿童之间关于“草莓”的交谈为突破口,生成了微课程“草莓甜蜜蜜”。关注儿童的生活,让儿童着眼于身边的事物,学习主动观察身边的事物,引发儿童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如果他们对某样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进行探索和实践,儿童在亲身感知和实际操作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在一日活动中,教师们积极创设有利于儿童创新力培养的氛围,捕捉儿童周围每一个能激起他们主动思考、想象以及感兴趣的事、物、情景。引发儿童创造内驱力,使他们陶醉沉浸在充满乐趣的探索活动中。
二、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儿童自主探究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偶然间孩子们发现有一盆草莓开出了白色的小花,这又引发了孩子们激烈的讨论,“草莓的花好漂亮啊”、“为什么只有这一盆开花了?”、“什么时候可以长出草莓?”等等,在自然角的探究过程中孩子们观察比较随意,不同的孩子他的观察点不同,因此,孩子们的观察有些只是浮于表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活动目标和幼儿的实际需要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进行有目的的交流,循序渐进地启发幼儿进行探究,明白观察什么、怎么观察。通过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将幼儿分散的经验进行整合、提升,形成新的经验,即草莓完整的生长过程。
问题与疑问对孩子们能持久进行探索至关重要,也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一个简单的问题转变成幼儿能后进行自行探究的问题,并且为他们建构起支持解决这个问题的支架。由于幼儿的家庭环境不同,各自的生活经验也各不相同。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没有哪个环节是完美的。教师要接纳幼儿浅显、零碎甚至是错误的经验,合理利用好差异资源,将幼儿的经验进行梳理、提升,也为下一步的探究指导提供依据。
三、适时介入活动,提升儿童的已有经验
在观察草莓的生长过程中,教师起初是材料的支持者,活动的观察者,但有时候遇到特殊情况,还必须是活动的参与者。在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有的花落了结出了草莓,有的花落了没有结出草莓,有的结出一颗草莓,有的结出两三颗草莓,有的草莓很大,有的却很小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开展关于草莓生长的科学活动,通过对比观察草莓的生长过程,明白了草莓在冬天是不生长的,知道了春天温度升高时候会开始长出新叶,开出鲜花,结出果实,草莓的生长需要水、阳光。同时,在护理草莓苗生长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一些植物生长的知识,比如被小虫子咬过的草莓苗比较难开花结果。一般情况下开几朵花就会结出几颗草莓,草莓一开始是白色的,慢慢才会变成红色等等。
在教育过程中,起初教师可能只是课程的开发者,但是在幼儿的加入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进行调整、反思。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率活动的趣味性,也要思考课程背后的意义。儿童是随时随地在学习,所以儿童在哪里,学习就在哪里,课程就在哪里。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生活无时无刻都在向我们发出邀请,很多课程的生成,是源于儿童生活中的偶然发现。这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的教育机智,创造性地把握教育契机,生成支持策略。
四、感悟与反思
这次草莓活动是一个偶发的过程,它开始于孩子们踏青回来后的讨论,“草莓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颜色的?”但孩子们的回答依然和聊天时的内容相同,有红色的,有白色的。这让我觉得应该带着孩子们一同去观察草莓的生长环境,近距离地和草莓接触,让他们了解草莓生长在哪,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教师通过幼儿间的交流,创设了适合幼儿探究的自然角,同时,教师在师幼交流中发现了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幼儿持续、深度的探究,通过孩子们的观察、交流和探究,完成了对草莓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讲述此次《草莓甜蜜蜜》的课程故事,让教师明白在活动中的随机应变极为重要,即根据儿童的兴趣点调整课程。这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多积累多总结,好的活动方案加上恰到好处的调控才会使活动走向成功。当然不需要一味地追求活动的完美,一次失败的不完美的课程,我们也能从中进行反思,得到经验。我们在建构具有特色的“微型课程” 中,必须遵循一些策略, 总结一些方法: 第一,形成一种氛围,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教师要蹲下身子和孩子对话,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挖掘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第二,创建一种机制,实行课程管理机制,引进社区、家长资源,梳理课程脉络,与外援积极互动,共同合作。第三,运用一种策略,教师要转变自身观念,能让孩子们解决的,放手让孩子们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多渠道协调解决,想方设法通过活动让孩子们有提高,有所收获。另外,课程要服务于儿童,儿童应该享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或许一开始很多儿童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该如何表现,我想经过教师的引导就会慢慢适应。可见,儿童生成活动的培养要渗透到每天的活动中,而不是靠一次活动就能够实现的。关注儿童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课程,引导儿童观察、探究,我们在课程中反思,成为课程的研究者,让儿童真正的在课程中收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2022-02-11
[2]面向学前教育的主题微课程开发研究. 陆青雯. 中国电化教育.2016(11)
[3]微课程视界中知识变革的技术背景[J]. 余宏亮,李本友. 教育研究. 2016(07)
[4]基础教育中微课程的现状调研与改进建议[J]. 刘名卓,刘名海,王煜琴.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