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教育科研  研讨活动

第四次教科活动:儿童视角下的成人“归因分析”

归因理论的提出和研究大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中进行的。Merkus和Kitayama在一篇很有影响的文章中认为,在西方文化背景中往往会把人看作是“自主、独立、主动的实体,包括独特构造的内部特征(如,特质、能力、动机和价值观)并基本上以这些内部特征的结果来表现行为”。实证研究也发现,美国成人通常依据人的内部特征(如人格特质)来解释他人的行为。Winter和Uleman呈现给被试的材料是关于人的一些非特质的描述,然后分别让被试依据两种线索进行回忆。一种是要求被试以特质词线索进行回忆,另一种是以语义线索进行回忆。例如,句子“图书管理员把这个老人的物品拿到了街对面”的回忆线索是“助人”或“预订”。尽管被试报告说他们没有意识到已经进行的特质推理,但特质线索的回忆显著好于语义线索的回忆。正如Ross和Nisbett所得出的结论,“当前现象表明人自动地和无意识地对行为信息作出特质解释”。这种依据内部特征对他人行为进行解释的倾向被看作是“基础性的”(尽管是错误的)、普遍的、源于内部图式的作用。

    通过本次学习,让我们看到了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


  • 文章录入:guwy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