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教育科研  研究论文

教育是温柔的“征服”

教育是温柔的“征服”

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聚福幼儿园  潘梦婷

忙碌而充实的时光总是会在人难以察觉间偷偷溜走,不知不觉间,成为一名幼师已经6年有余。回首整个“职业生涯”我发现自己已经度过了慌乱无措地“新手期”,对这份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常规工作的越发熟练和面对大多数孩子的从容不迫,让我在工作中渐渐有了“麻木不仁”的迹象。大多数的小“事故”我都能够用常规的办法去处理,面对课堂上的一些突发事件,我也不再慌乱无措了。而面对那一小撮“问题”学生,我也渐渐有了一个“老教师”的心态,理所应当地认为这些孩子是难以改变的。面对那些“问题”行为,我也学会了一些“套路”,赏罚分明,控制住整个课堂。而一次课堂的突发事件,却改变了我固有的思路。

那是一个秋天的上午,阳光正好,原本整个班级正在有条不紊地按照我的计划在进行美术绘画,一只突然出现的小蚂蚱却打乱了整个课堂。先是一个有些活泼的孩子的一声大叫“呀!小蚂蚱!”,接着几个声音跟着“抓住它!抓住它!”,几秒钟内教室里乱作一团。我大声地喊道“集中注意力”,终于,孩子们的注意力又暂时被我抢夺了回来。正在我准备一鼓作气,趁热打铁,先收拾一下几个带头作乱的“犯罪分子”,再将课堂拉回正轨时,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失望和对“小蚂蚱”留恋的光芒。这时候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突然在我脑中出现“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尊重他们的兴趣,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是啊,为什么我不能顺应着孩子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而是非要按照“套路”,抢夺孩子的注意力,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呢?“小朋友们想不想观察小蚂蚱呢?”当我的斥责变成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果然孩子们的眼睛里燃起了热烈的光,“想”,孩子们齐声回答。“那我们把这只小蚂蚱送回小花园里,然后一起去观察蚂蚱吧。”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我把这趟美术课挪到了室外。在保育老师的陪同下,我让小朋友们分小组观察小花园里的蚂蚱,并在室外讲解蚂蚱的习性和外貌特征,小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回教室之后,我又给小朋友们布置了绘画蚂蚱和回家了解其他昆虫的作业,孩子们也都很有兴趣,并随后交上了一份份让老师们交口称赞的作业。

这堂课的空前成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当我把孩子们单纯地看作一份工作去对待和处理时,往往忽略了孩子们作为一个生命有着自己的想法。就像孩子的调皮现象,调皮是孩子的天性,而这之后往往藏匿着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而好奇心是孩子最宝贵的特质。面对一些课堂突发事件,与其生硬地制止,不如顺应孩子的好奇心,堵不如疏,在顺应的基础上启发诱导,才能真正给予孩子更好的成长课堂。这一次小小的事故,启迪我不但要关注“工作”更要关注“孩子”,关注“生命”,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

在我学会关注“孩子”、关注“生命”之后,我的“有色眼镜”慢慢地戴不住了,我发现原来我认为无法改变的孩子,也是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小天使”。

在我的班级里有一个“大魔王”,他自理能力特别差,行为习惯也迟迟“不上套”,甚至有顶撞老师、欺负小朋友等等恶习,是让我们老师提起来就“头疼”不已的“问题”孩子。当我不再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他之后,我试着慢慢去了解他,试图走入他的内心。在家访之后,我了解到他是一个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而跟着妈妈的他很少能见到爸爸,他其实非常渴望得到爸爸的关爱。于是,在邻近他生日的日子里,我给他写了一首小诗,内容是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最期盼、最喜爱的天使。并在他生日当天邀请了他爸爸来念。从那以后,我又积极沟通他的父母,及时分开了也要多陪伴孩子,也在日常的生活中给予这个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注。果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陪伴的魔法在这个孩子身上生效了,他越来越懂得关心别人,越来越有礼貌、有规矩,越来越像一个小天使了。

幼师这份工作既是平凡无奇的,又关乎着一个个幼小的生命。作为一名幼师,我们既要把每一项工作都认认真真做好,又要学会关注“孩子”、关注“生命”,只有我们把工作的出发点和关注点都放在孩子身上,真正从孩子出发去考虑问题,从孩子的需要出发去解决问题,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好这份平凡却又绝不简单的工作。


  • 文章录入:guwy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