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数学工坊”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数学工坊”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 |||||||
1.工坊:原指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场所。手工生产的场所,自然生态,所以尊重个性;工坊是操作性的,所以重在实践体验;工坊是生活的再创造,所以充满创意。 2.数学工坊:就是孩子们运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开展游戏、思考、探索、操作、实践、创新等数学活动的实验作坊。 3. “数学工坊”课程:从“工坊”的视角入手,基于儿童心理,依托数学实践活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凸显儿童个性创造。让孩子在充满数学味的课程实践中,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力和创造力的一门课程。 | |||||||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 |||||||
研究现状: 在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教育将成为贯穿一生的终身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突出个性的创新教育。 皮亚杰创立了认知发展理论,他认为儿童通过活动的相互作用,逐步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依据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的四阶段理论,数学教学应该与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相匹配,采用适应儿童发展的策略方法组织教学活动。 英国学者比格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倡一种“实验室的方法”。这种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通过做、实验和发现来学习。在实践中,香港学者余荣总结了比格斯小学数学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点: 1.小学生思考的方法和能力虽然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会因年龄和经验的差异而必然经过几个阶段。 2.小学儿童学习数学概念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慢,他们要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掌握具体概念,进而学习抽象概念。 3.学生体验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善于用学习环境引导儿童根据本身的体验去分析事物的关系。 4.儿童掌握概念后,必须有适量的学习。 我国《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线教师们就尝试在学科教学之外,利用数学兴趣小组活动的形式给学生开设数学活动课,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同时又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尝试探索中,形成了一些比较好的经验与做法。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全新的教育理念与这些在教改领域前行先试老师们的思考不谋而合,更高位、更系统地引领指明了研究发展方向。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已然关注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设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的具象还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这一意义出发,“数学工坊”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旨在建立一个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环境,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形式,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的首要目标转化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核心素养的提升,“数学工坊”课程构建与实践研究成为必然。 研究价值: 1.满足儿童生命成长需求。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生活是一个整体,学习和成人是一个整体。“数学工坊”课程,以培育主动、健康发展的新人为目标,拓展数学教学的“育人”的价值,在动手实践创生中“追寻无限的生长可能”。 2.提升儿童数学核心素养。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反映数学教学内容多,抽象思维多,机械计算多,学习压力大。“数学工坊”课程聚焦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发展,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加以延伸,给孩子一些没见过、没玩过,想尝试的数学游戏活动,激发兴趣,培养良好思维习惯,提升数学素养。 3.提高教师校本研究能力。在“数学工坊”课程开发上,我们试图超越方法和技巧的革新,通过提炼十年“新基础研究”经验,更新课程观念,重建校本教研文化,让教师研究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 |||||||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 |||||||
(一)课题的研究目标 1.形成一套数学工坊手册。通过对“数学工坊课程”的探索,不断积累、创生资源,并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形成一套数学工坊手册。 2.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视角感受现实世界。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形成数学的思维习惯;多渠道体验数学的魅力,提升主动探究、实践创新的能力。 3.促进教师用研究的方式提升教学生活品质。通过名师工作室领衔的跨区域整体研究,以工作室核心团队联动学校教研组研究,改变传统教研方式,整合各级各类资源,让教师体会“教学即生活,工作即研究”的职业价值。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数学工坊”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的文献研究 归纳整理出国内外数学数学工坊相关研究综述,初步探讨本课题可借鉴的相关研究理论和策略。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研究 对常州市天宁、钟楼、新北及局属部分学校,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现状、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对数学课型的教学目标的把握、学科价值的认识等等几方面开展调查研究,拟分问卷调查和访谈,并进行数据分析。 3.“数学工坊”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的理性思考 对有关“数学工坊”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主要观点和实践经验;结合当代数学教学改革的背景,探讨学生发展的理念和目标内涵;从区域特点和当代社会生活背景出发,系统思考“‘数学工坊’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的内涵、目标以及发展机制;基于学生在区域内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实际,针对学生发展中的问题,探讨促进的学生发展实践策略。 4.“数学工坊”课程模型构建研究 统整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以“数学工坊”重要理念——“把研究、探索、永不言败的意识和能力渗透贯穿于教和学的全过程,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新人”来改革国家数学课程的教学,使国家数学课程和“数学工坊”课程在理念、内容、课时比例等多方面实现整合,两种课程配套实施,互为补充,丰富“数学工坊”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数学工坊”课程包括:基础性国定课程+拓展性课程+选择性课程。
基础性国定课程:优化整合国家课程编制中心编制的课程,利用“十二五”省级重点课题《小学数学课型及教学策略研究》的成果,以课型研究为抓手,实现课堂转型,高效化实施基础课程。 拓展性课程:国定课程的拓展和延伸,突出“趣”、“探”、“创”。利用周五走班选修课程时间及业余时间,面向一至六年级学生开设,课程目标主要扣住“动手实践探索数学”。分段实施、层层递进,优质化实施拓展课程。 选择性课程: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可以根据国定课程,学校的中心活动,或社会活动来设定内容。不受40分钟的时间约定,把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拓展,把数学学习向超市、社区等延伸,在活动中促使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 5. “数学工坊”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一一二三”工坊资源平台 “一套”——数学工坊手册:配合数学工坊课程,提供丰富的数学工坊材料,创造开展数学操作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改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一馆”——数学工坊室:依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发展、知识经验、学习需求的差异,数学馆三个板块内容。低年级段:游戏板块;中年级段:实验板块;高年级段:设计板块。让孩子们在数学工坊室“玩数学,转思维”,玩出情趣,玩出思想。 “二区”——数学体验区和实践区:巧妙利用校近百平方米的风雨操场和校园围墙、道路、柱子、楼道、操场等设施设备作为数学体验区和实践区,在每一处精心设计相关的数学问题,学生漫步校园仿佛置身于闯关游戏之中,学生可以围绕操作专题,通过亲历体验和探究,寻找解决方案,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和能力。 “三平台”——一是网络互动平台:建设“数学工坊专题资源库网站”实现“时时、处处、互动”的互动学习的可能。二是环境互动平台:围绕“数学好玩”主题,每个教学班,设置专门的数学工坊活动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三是活动互动平台:在学校整体策划校园数学节系列活动;在社区与大润发超市、花园社区等合作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定期开展数学教育活动,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数学工坊课程资源平台,不仅是物化的资源,更是师生智慧的结晶。利用师生智慧搭建工坊资源平台,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和完善,从而促使师生互动共长。 6.“数学工坊”课程评价方式的研究 (1)数学学业评价标准:尝试利用新的学业质量标准(如思来氏)来对我校一至六年级学生进行检测,从而逐步提升全校学生数学素养。 (2)“数学工坊”手册:真实记录学生学习、实践、创生过程,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3)电子研究手册:以学期、以研究专题为单位建立,可个人建册,也可小组合作建册。内容包括平时学习情况记录、专题研究成果、学生的反思、学生发展性评价等等,在过程中以客观的评价记录全面观察学生、有效激励学生、赏识学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通过三年的努力,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数学工坊课程评价手册。 (三)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研究重点: 1、“数学工坊”手册。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孩子们的三大兴趣点:数学实践性的作业;好玩的数学游戏;网络数学学习等内容。“数学工坊”手册关注学生数学情趣的引导,把学生的三大兴趣点与国定课程内容和学生核心素养三者有机整合。 2、“数学工坊”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知识“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让教师与学生用智慧创造快乐有效的数学生活。“人人参与,个个有舞台”,活动多多,样样都精彩。
| |||||||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 |||||||
本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以统整教学内容,构建数学工坊课程模型为基本内涵,以名师工作室定期活动进行有向突破为基本方式,以拓展实施路径,建设课程资源为基本过程,以工作室成员及所在学校的骨干教师为变革的基本力量,以文献、比较、实证和介入式实践为基本方法。课题研究的各主体部分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一)准备阶段(2017、8——2017、12)本阶段力求做到相关事项到位,如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子课题的细分,人员培训、开题论证、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等。本阶段拟采用文献法来搜集和整理国内外数学课型、教学策略的有关资料。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借鉴可采用的研究框架和策略阶段负责人:课题组组长 (二)实施阶段(2018、1——2021、1)本阶段是课题研究全面展开阶段,又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8.1——2018.12)本阶段主要对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现状、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点,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学科价值的认识等几方面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拟分问卷调查和访谈,搞清楚教师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学科育人价值等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情况,初步对小学数学工坊课程的构建和实践进行理性思考。本阶段拟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完成上述任务。本阶段的负责人课题组组长和副组长。 第二阶段:(2019.1——2020.1)本阶段是数学工坊课程的构建和实践研究实践阶段,即在前一阶段对数学工坊课程的构建和实践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尝试研究。本阶段主要通过选择、改变、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需要,体现学校的特点和个性。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经验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本阶段负责人是课题组组长和副组长。 第三阶段:(2020.2——2021.1)本阶段是全面实施阶段,即运用前一阶段的数学工坊课程构建与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模式的实践研究,拓展实施路径,建设课程资源。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作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最终概括出数学工坊课程的构建模型和评价策略。本阶段的主要负责人是课题组组长和副组长。 (三)总结阶段(2021.2——2021.6) 本阶段主要是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形成最终成果。主要工作有收集分析资料、整理研究成果,筹备课题鉴定,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编辑有关论文、经验和总结已备发表。本阶段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分析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来整理资料。本阶段负责人是课题组组长和副组长。 | |||||||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
一、观念捋清 1. 工坊课程开发是一种观念系统。工坊课程开发不但是一种方法和技巧,更是一种观念,一种理念。在“数学工坊”校本课程开发上,正在逐渐超越方法和技巧的革新,通过提炼十年新基础研究数学学科育人目标,更新课程观念,改变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形式,重建学校校本教研文化,这一系列的做法把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引导到一个更加理性的层次。 2. 课程开发主体不仅仅是老师。在“数学工坊”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把课程开发主体进行了拓展,不仅在课时、师资上保证课程的实施,而且依托校本课程开发的团队,积极邀请专家、教师,尤其是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共同对“数学工坊”课程进行开发。 3. 工坊课程开发,还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改造,通过选择、改变、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需要,体现学校的特点和个性。对“数学工坊”课程的定位,从单一的“特色课程”,向与国家课程整合后形成的课程转向。在“数学工坊”校本课程的开发上,以“数学工坊”重要理念——“把研究、探索、永不言败的意识和能力渗透贯穿于教和学的全过程,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新人。”超越、提炼为校本化的课程理念,并以此来改革国家数学课程的教学,使国家数学课程和“数学工坊”课程在理念、内容、课时比例等多方面实现了整合,两种课程配套实施,互为补充,极大地丰富了“数学工坊”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二、实践的探索 1. “数学工坊课程 = 基础性国定课程+拓展性课程+选择性课程”模式的探索。三级课程课时结构为5+1+X,即每周5课时(三、四年级4课时)基础性课程,1课时拓展性课程,固定时间实施选择性课程。教材为1+1模式,即一本国定教材,一本“数学工坊”手册。高效化实施基础课程,优质化实施拓展课程,个性化实施选择性课程。 2. 数学工坊课程“一一二三”资源的建设探索。即“一套”:数学工坊手册,“一馆”:数学工坊室,“二区”:数学体验区和实践区,“三平台”:网络互动平台,环境互动平台和活动互动平台。 3. 数学工坊课程评价方式的探索。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数学工坊课程评价手册。 三、教师专业培训 (1)依托课题,深入研究数学课型。以省级重点课题《小学数学课型设计及教学策略研究》为依托,进行各子课题研究,立足岗位,开展校本教研,促学校数学教师素质提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注重教师选择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来认真选题、论证、设计方案、进行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培养专家型教师队伍,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2)名师工作室,不断提升“导师团队”。坚持“导师+小院士+项目”模式,围绕工坊的三大项目打造具有战斗力的导师团队,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在导师负责制基础上,实行导师团队培养,积极推行“导师团队制”。进一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数学领军人才,带动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学科队伍和数学工坊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学校总体竞争力。 (3)开发校本课程,提升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校本课程(必修和选修)的开发以项目领衔的方式展开,由学校项目管理办公室发布项目,“认领”者对项目提出方案,学校项目办公室审批方案、公布方案,教师根据方案中的具体要求结合自身工作特长向项目负责人认领子项目,组成项目组。通过组员与项目负责人之间的互相协作共同努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工作。最后由学校项目管理办公室对项目作出评价。这样实行项目管理后,教师的工作原动力将发生质的变化——变“要我做”为“我要做”。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全面提升教师课程开发意识和课程实施的能力。
| |||||||
(六)预期研究成果 | |||||||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
阶段成果(限5项) | 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学生学习水平 | 调查报告、 访谈记录 | 2018.12 | ||||
“数学工坊”课程构建与实践研究 | 专著 | 2021.6 | |||||
“数学工坊”课程活动研究实录 (课堂教学光盘3份) | 案例集 | 2021.6 | |||||
“数学工坊”课程构建与实践研究的理论研究综述 | 论文 | 2021.1 | |||||
“数学工坊”课程构建与实践研究论文 | 论文集 | 2021.1 | |||||
最终成果(限3项) | “数学工坊”课程构建与实践研究 | 专著 | 2021.6 | ||||
“数学工坊”课程构建与实践研究论文 | 论文集 | 2021.1 | |||||
“数学工坊”课程活动研究实录 (课堂教学光盘3份) | 案例集 | 2021.6 | |||||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 |||||||
1.参与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与者均为市、区、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分别是常州市、区数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十二五期间参与了省市各级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同时具备较扎实的数学专业理论水平,一直从事小学数学一线教学,教学实绩优秀,认真积极、勤于钻研,善于反思,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正逐步向科研型教师迈进,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课题主持人及参与者至少承担1个班级的数学任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课题研究。 2.本课题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非常到位。 (1)自下而上生成了研究的主要方向,选择提炼研究的切入口。 大家对当前课改中的核心问题,关注学生的发展,不持怀疑态度,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差,能力的薄弱,让我们不禁对培养学生的产生了困惑。但我们把很多的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环节的落实上,而没有具体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对于学生的发展在哪里?怎样通过学科规划系统地对我们学生进行培养,思考地不多。因此,我们决定从数学工坊课程的构建和实践角度来开展研究,并且已经基本完成相关文献的搜集工作。 (1)前期校本课程实践探讨生成了课题研究的内容。 小学生数学的学习应在大量具体的操作性活动基础上逐步向抽象的符号运算过渡。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已然关注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设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的具象还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从未去过银行存钱、从未到过生产零件的车间,怎么会“触摸”到其中的数学,怎么会对其中的数学问题产生亲近感呢?从这个角度理解,儿童在学数学的过程中本身对于生活实践的积累还需不断丰富。 学校将一系列“生活”的元素加入到数学课堂里,尝试推出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课,如“校园绿化”、“小米尺告诉我……”、“年、月、日探秘”、“花坛的占地面积”、“美丽的圆”等。这样的做法,在当时具有革新“教法与学法”的意义。随着研究的展开,学校在各年级开展了一系列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最具代表性的是“学会购物”系列活动,老师带着学生们到商店、超市尝试购物,学生们在购物活动中自己发现、解决了很多数学问题,体验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至此,“身边的数学”这一主题渐渐浮现在眼前。接着学校又成功推出“四小体验”(数学小游戏、数学小故事、数学小报、数学小论文)、“我的生活与数学”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成效显著。 “身边的数学”诞生在实践的土壤里。从最初的数学活动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再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一直是学校自发的行为,是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与反思之下的自觉追求。经过与数学组老师们的商议,大家一致赞同开发以“身边的数学”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取名为“数学工坊”。 3.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本课题一旦获准立项,将具有强力有的保障条件。首先,课题组组长作为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连续四次)。四轮工作室的成员,来自常州三个区和局所学校的优秀教师组成了研究共同体,成为课题核心内容的研究的骨干力量。其次,华东师大教育学系吴亚萍副教授任顾问,定期给我们的研究指导把脉,并从系统的理论学习、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平台和帮助。再次,通过学校教师自主申请,骨干教师保证每半月集中研讨一次,学校教研组每星期活动一次,保障研究的正常进行。市教育局为名师工作室每年提供27000元研究经费(其中12000元为领衔人研究经费,15000元为开展活动、购买资料、聘请专家费用),三年(包括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的奖励)共计10多万元。学校已被评为区“数学工坊”课程基地,也将拿出一定的经费用于课题研究,并建立了此课题网站,研究教师都有路径进入,共同交流、反思,记录研究成果,不断调整研究思路。 |
三、课题主持人所属部门(单位)意见
本部门(单位)完全了解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十二五”规划课题管理的精神,保证课题主持人所填写的《申报评审书》内容属实,课题主持人和参与研究者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适合承担本课题研究工作。同意申报。 如果该课题获准立项并有经费资助,本部门(单位)愿意以不低于1:1的比例划拨配套经费;如果该项课题获准立项没有经费资助,本部门(单位)愿意为该课题划拨不少于捌仟元的研究经费。 本部门(单位)帐号: ;开户银行: ;户名: 。
单位负责人(签名、盖章): 年 月 日 |
四、课题委托管理部门意见
县(市、区)管理部门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名、盖章): 年 月 日 | 高校、大市管理部门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名、盖章): 年 月 日 |
五、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名、盖章):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