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思想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结合
陶行知思想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结合
俞季雯
摘要:幼儿园“生活化”和“游戏化”已经成为幼教领域发展的一大趋势。而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教育”思想和这些教育趋势不谋而合,起到了启示和推动作用。幼儿园结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推动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和“游戏化”,需要将主题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有机结合,提供来源于生活的材料吸引幼儿参与,运用生成策略将创造性游戏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与游戏互相融合,互为服务。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生活教育,生活化,游戏化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进,“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这个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是“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它体现了立足于中国实际,“去谋适合,谋创造”的追求。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生活就是教材,游戏又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内容。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探索将教学游戏化、教育综合化的幼儿教育实践模式,把游戏融汇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充分体现寓教育于游戏之中的精神理念。要为幼儿提供平等表现机会,使幼儿的能力、个性得到和谐发展,让幼儿在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中积极探索、主动活动、思维活跃。因此,在幼儿园适时、合理地开展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各种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主题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有机地整合
主题教学活动缘于对生活、游戏、综合的思考,教师设想使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成为游戏活动展开的过程。通过实践,发现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合理的。
如在中班“神奇的土豆”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和幼儿及家长认识土豆的生长周期、生长过程、生长条件、品种分类等,在日常生活中可随时观察、讨论。孩子们是很感兴趣的,在绘画中,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展现土豆的生长过程,再用语言大胆地对土豆进行描述和体验,了解到土豆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表达自然事物的美,对自然的热爱。教师还组织幼儿设想各种游戏,于是,在幼儿的兴趣、经验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下,各种游戏活动生成了。教师设计了美工活动“土豆变变变”和亲子游戏“好吃的薯条”。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投放了一些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学习、制作土豆娃娃等等,比如按数量让幼儿做数学游戏分土豆比赛。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不断展开主题探究活动,及时调整、更换活动材料,使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密切结合并相互影响,在主题活动的展开过程中,生活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有机整合在了一起。
二、游戏中的材料需来源于生活 ,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陈鹤琴曾说:“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活老师,幼儿可以在生活中获得活生生的生活经验。”自然永远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对于幼儿时期的儿童也不例外。带领幼儿观察四季的变换,能让幼儿产生时间的概念;带领幼儿观看大江大河,能让其了解应该对自然保持敬畏;带领幼儿参观动物园,能让其了解生命的可谓。由此可见,不论是路边的花花草草,还是雨林中的飞禽走兽,都能成为我们在对幼儿学生进行教学时绝佳的游戏材料。具体到课堂上来讲,例如在绘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树叶、碎石、胶水、画板,让幼儿学生先进行拼接,再绘画,此种更贴近生活的方法,必然让幼儿学生的画作更有灵性。
实际的幼儿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实际生活材料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是幼儿园需要注重的幼儿教育之一。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的幼儿时期,引导其更多的学习生活、探索生活、感悟生活,对幼儿学生大有裨益。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材料种类十分丰富。例如,通过路口的红绿灯等令学生懂得生活中规则的真谛与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各种形状的图形可以使用常见的生活中的物品代替,也能使幼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相比于传统的说教,在生活中寻找游戏材料,明显更有裨益。源于生活的游戏材料可以让幼儿的实际生活与学习联系起来,挖掘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对开发幼儿的智力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还为幼儿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幼儿在良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三、运用生成策略将创造性游戏有机地融入课程
创造性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如何使之有机地融入课程,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又一策略问题。创造性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特殊影响是其他游戏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有专门的创造性游戏时间。由于这类游戏的目的隐含在过程中,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一种渐近性积淀的过程,不像音乐、体育、语言等游戏的目的来得直接,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中,它常常会被由教师设计的语言、音乐、体育等游戏或被为学习活动而延伸的区域活动所代替。由教学活动生成游戏,主要有两种渠道:
第一种是从文学作品活动中生成游戏。这类游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动作性较强的角色表演,比如幼儿学习《小蝌蚪找妈妈》后,在游戏时常常模仿小蝌蚪的形象;另一种是情节性较强、内容丰富、角色较多的主题游戏,比如文学作品《老鼠嫁女》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围绕老鼠和猫两家发生的故事,幼儿生成了为期一周的主题游戏。
第二种是从社会领域活动中生成游戏。幼儿常常在教师或家长的带领下参观社区环境,了解社区周围的设备、设施,如参观医院、邮局、银行、超市等,这类教学活动是幼儿生成角色游戏的又一条渠道,他们会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对环境和角色的理解,在游戏中表现出来。
四、教学与游戏互相融合,互为服务
游戏化意味着游戏不只是教学的手段,还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不只为教学服务,也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因此教学也应为游戏服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幼儿做学多事的时候几乎都是凭借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我们就应该投其所好,正确引导他们做喜欢做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们对每个孩子进行观察,分析评估,并做好成长记录,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和幼儿的喜好,尽可能地提供给孩子们充分的活动道具和条件,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幼儿通过自身喜欢的活动去主动地练习、巩固原有的知识并获取知识经验,有所动,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如:“娃娃家”,让孩子通过摆弄玩具、抱抱娃娃、做做爸爸、妈妈等情景活动,使幼儿感到幼儿园的亲切、适意,有种家庭生活的温馨的气氛,从而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设计材料时,我们发现富有情景性的游戏材料能激发幼儿游戏、学习的兴趣。如在“给宝宝看病”活动中,男生伴爸爸,女生伴妈妈,一起去医院给宝宝看病,这样一个富有情景性的游戏材料,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孩子的参与。这样的环境创设可以说对小宝宝来说是非常适宜的,有了责任感。
生活、游戏和教学本来并无明显界限,是我们人为地加以区分的。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重新认识了生活、游戏和幼儿园课程的关系,更好地体现了“以游戏为幼儿园基本活动”的思想,推进了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进程。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游戏是快乐的学习。我们只有彻底转变观念,让教育回归生活,把游戏还给幼儿,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