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
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聚福幼儿园 石静
翻开书本,看到让我震撼的这样一段自序:“想要学生成为站立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与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要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文字,自序中总的阐述了他的一个思想:“教师应该是个有思想有理想的人”。里面有个句子,我觉得说的很对,“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教师一旦没有了独立思考,就无从提个人智慧,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看到这儿,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作者吴非说如果教师是跪着教书的,那么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
这本书一共分《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在欢乐中沉思》六辑一百篇文章,每一辑都有自己的主题,记录的都是教育随笔及教育问题的思考,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辑。他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及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老师,我的神),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面对挫折,学会感恩等等做人的道理。我觉得这些才是对学生这辈子有用的东西,对他一生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教师是什么?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但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在生命的每一个季节,他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更不仅仅是工程师和蜡烛,人类的灵魂不可能通过一个固定的燃烧自己的流程去塑造。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呢?教师就是教师,“教师”这两个字背后是一个更真实的字: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着自己的油盐酱醋,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苏霍姆林斯基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一朵硕大的玫瑰花,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来到校园散步,看到一个四岁的女孩摘下了那朵玫瑰。他弯下腰问:“孩子,你摘下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把花送回来。”听着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这样好的孩子。”这个故事激动着吴非老师,也激动着我,为了我们的学生能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期待着这样美好的人性,我们的心中应该有这样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一朵散发着无尽芬芳,与爱交织,透着善心、同情心和爱心的玫瑰,教会学生学会爱自己的祖国,爱弱小的他人,成为一个有感情,有爱,有怜悯,敬畏生命,知耻,知感恩图报,说真话的人。
做一个有精神追求的教师。不因为年岁渐增,消失了对教学的热情;不因为现实的磨砺,消沉了原有的斗志。想到启蒙恩师,德高望重的大学教授,她教我们时已经年逾古稀,然而她对新课程的追索,使我等年轻教师也难望其项背。她把语文教学当作必生的事业,在古稀之年仍然对教学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并永远地有一颗赤子之心,这完全在于她灵魂中那种“热爱”的禀赋。就教师而言,对教学工作的机械重复,对学生的冷漠,对生活的冷漠就是对职业的亵渎。有了热爱的品质,教师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保有职业的激情,才能不断地进修,才能不断地有所发现和创造,自然,才有可能成为高尚的人。
吴非在书中这样说道:“评价教师的工作,简而言之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说得非常在理。尤其是语文,一门非常有灵性的学科,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与学生交流情感,共同浸润其中。语文,就是人与人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