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教育科研  研究论文

大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研究

    

大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研究

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聚福幼儿园  潘梦婷 

摘要:探究活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幼儿求知意识和探究精神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在幼儿园大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是促进幼儿自主探究的关键因素。教师应以幼儿兴趣特点及身心特征为出发点,在尊重幼儿探究能力差异性的基础上,首先在“探究问题导入”环节中通过创设不同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发现问题,为幼儿提供探究的支架,并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在“幼儿动手操作”环节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为幼儿动手实践和情感体验提供支撑;在“探究成果展示”环节中应用多种方式营造良好氛围,让幼儿能自由表达、展现自我,从而有效促进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究。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创设问题;动手操作;成果展示;自主探究;指导策略

    2012年我国教育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就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探究既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幼儿科学学习的途径。”[1]这点说明在幼儿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通过探究学习形成积极思考、科学探究的良好品质,并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而要实验这一点,教师作为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应积极思索如何引导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积极自主并进行有深度、有质量的探究,促进幼儿有效的进行探究与学习,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当前值得幼儿教师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概念界定

(一)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模式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来的[2],是一种为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动手实践和互动交流完成对知识学习与构建、掌握获得知识探究能力、形成积极学习态度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幼儿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为此,幼儿探究式学习更加强调幼儿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进行主动探究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幼儿园环境及资源,通过精心预设和科学引导,让幼儿在与环境和资源互动过程中,去自主探索周围科学现象、进而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3]。

(三)教师指导策略

    教师指导策略是指教师为了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其有效性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指导策略是指通过组织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幼儿自主探究而采取的系统性的途径与方法。

二、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指导策略的构建原则

    幼儿进行科学探究与知识发现的过程主要包括:幼儿产生问题;猜想与假设;动手实践与操作;记录与整理探究过程;探究成果展示与互动交流等基本环节。为此,教师在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究活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课堂教学分为三个环节构建指导策略,即:“探究问题导入——幼儿动手操作——探究成果展示”,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教师指导策略[4]。

(一)以理解幼儿探究价值为前提,把握教师指导策略方向

    教师指导策略的有效性是幼儿能够顺利进行自主探究的关键[5]。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应准确理解各个环节中幼儿的探究价值,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教学策略。

在“探究问题导入”环节中,探究的价值在于让幼儿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经历一番观察与思考,从中意识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也是前提条件。为此,在该环节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产生问题的意识,并学会积极的思考。

在“幼儿动手操作”环节中,探究的价值在于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去尝试解决问题,并在这一系列活动过程中形成对问题的正确认知、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为此,在该环节中,教师应引导幼儿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并形成不怕困难、敢于尝试、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在“探究成果展示”环节中,探究的价值在于让幼儿互动交流、展示成果、表达想法等过程,学会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其他小朋友的优点、善于倾听他人想法等良好品质,进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此,在该环节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幼儿开口表达,这也是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一种高度升华。

    教师只有真正的理解并掌握每个环节中幼儿探究活动开展的价值,才能在对幼儿进行指导时做到有的放矢。

(二)以促进幼儿自主探究为主体,有效实施指导策略

    幼儿自主探究是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环节,也是最终培养目标。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应根据幼儿的身心特征、已有经验为基础,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让幼儿获得自主探究的能力。只有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以及丰富的探究材料,并大胆的放手让幼儿去探究与操作,才能让幼儿获得情感的体验和知识的构建[6]。

(三)以尊重幼儿探究能力差异为基础,实现“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背景下强调教师应因材施教,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面向班级所有人,才能促进班级全体的共同进步。同时,在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为此,在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以尊重每个幼儿的探究能力差异为基础,灵活的调整指导策略,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并获得成长与进步[7]。

三、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指导策略的构建途径

    在遵循指导策略构建原则的基础上,教师应通过精心预设各个教学环节,科学、有效地引导大班幼儿自主探究。

(一)探究问题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意识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起点。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问题情境,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并为幼儿提供有效的线索,引导幼儿有依据的进行猜想,进而为幼儿探究提供支架[8]。

    例如,在开展“让神秘的磁铁浮起来”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时,大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磁铁,也知道磁铁会相互吸引。为此,在教学时让幼儿首先通过直接操作材料产生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首先教师为每个幼儿准确两块标示有磁极的彩色磁铁,让幼儿每人拿一块与好朋友的磁铁碰一碰,让幼儿仔细的观察发生的现象,进而让幼儿对同性相斥和异性相吸的原理有了感官的认知。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幼儿展示了一幅图片,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小熊运磁铁”的故事情境,有一天熊妈妈让小熊把磁铁送去游乐场,可是在路途中小熊遇到了一条小河,可是河上既没有桥也没有船,小熊该怎么样才能过河呢?听完故事,有的孩子立刻说道:“老师,小熊可以游泳过去啊!”话音刚落,又有孩子说:“磁铁那么重,小熊会被淹死的。”于是,教师因势利导:“那怎么办,如果老师给你们报纸、纸盘和塑料吸管三种材料,你们有没有办法帮小熊过河呢?”“把磁铁放在报纸和纸盘上。”“报纸和纸盘在水里都会变湿的,磁铁会不会还是沉下去呢。”“老师,我游泳时带着泳圈就会不沉下去,要是能把磁铁变成游泳圈就好了。”每个孩子都提出了自己不同的想法,到底能不能帮助小熊过河呢?这就需要孩子们动手去尝试与操作,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正确与否。如此,孩子们在问题的引导下,探究兴趣得到激发,就会积极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认可与接纳幼儿的各种奇思妙想,并能积极正确地给予回应,这是保护幼儿探究兴趣、为幼儿营造良好心理氛围的重要前提。

(二)幼儿动手操作——给予充足时间、空间和材料支持,满足幼儿探究需求

    对于幼儿园孩子来说,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知识的构建往往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与过程[9]。同时,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渴望与探索心理。而在以往的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视了幼儿的发展特征及对探究的需求。为此,在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给予幼儿丰富的探究材料及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在与材料、环境的互动与探索过程中去体验探究的乐趣,并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因此,在“幼儿动手操作”环节中,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是引导幼儿如何进行操作,帮助他们解决障碍、克服困难,并最终顺利的完成科学探究活动[10]。

    例如,在“让神秘的磁铁浮起来”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问题导入环节,幼儿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动手尝试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在此环节中,教师为孩子们精被了各种大小不同的磁铁、铁钉、螺丝帽、螺丝钉、报纸、纸盘、塑料吸管、泡沫板、塑料袋等材料,首先引导孩子们探究怎么样把不是铁的东西吸起来,孩子们通过尝试与探究,把不是铁的东西比如报纸、纸盘、泡沫板等夹在磁铁与铁制品的中间,这样就能将不是铁的东西吸起来了,有的孩子还将螺丝帽装进了塑料袋中,然后磁铁去吸螺丝帽,就能将塑料袋吸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设问:那你们能用这些材料让磁铁浮起来吗?让幼儿继续探索,并根据有的孩子提出游泳圈的想法,给予幼儿适当的提示,最终部分幼下,去努力的思考、去发现、去尝试,这样的探究活动,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三)探究成果展示——鼓励幼儿踊跃表达,学会倾听他人想法

    在探究成果展示环节中,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引导幼儿能用简单、正确且具有逻辑性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探究作品或发现,这样才能帮助幼儿树立探究的信心。然而,目前,在大多数教师在此环节中,往往只会请几名幼儿进行表达或展示,这无形中就伤害了幼儿想要表达的心理。事实上,表达与展示的过程也是幼儿对探究活动进行回顾与再次思考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幼儿重新建立新经验、强化科学知识。为此,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交流形式,比如集体交流、同伴交流、个人交流、小组交流等不同的途径让每个幼儿都有能够表达的机会,这样能让每个幼儿都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能自由的发表言论,这对于培养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他们探究自信心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

    幼儿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不单单是静态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是以幼儿自主取向为主,并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让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动手、表达等一系列活动,去自主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构建自己的知识、发展自我,从而提升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坚持以“幼儿为本”的教学理念,摆脱传统教学的枷锁,积极探索满足幼儿探究兴趣点的科学活动和促使幼儿深入探究的指导策略,让幼儿能够积极参与、不怕困难和勇于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敢想、敢问、敢做”等良好科学品质的孩子,才能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辰. 以绘本为载体开展幼儿园大班科学集体教学活动的行动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8.

[2]任雪萍. 幼儿园教师教学指导策略研究——基于支架教学的实践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3]夏诗贤. 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设计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4]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 幼儿园科学探究的教与学[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5]童瑶.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行为研究[D]. 河北大学, 2013.

[6]张政.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常见误区[J]. 幼儿教育, 2017(16):56-56.

[7]高霞. 大班科学探究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7.

[8]谢晓燕. 幼儿园科学探究课程开发应用的研究[J]. 文理导航, 2017(15):92-92.

  • 文章录入: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