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
浅析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
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聚福幼儿园 沈梦丽
摘要: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现如今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得唯一对象,缺乏能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他们“唯我独享”,以自我为中心,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办法。
关键词:小班幼儿 分享行为 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期,强调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不愿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加上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虽然生活环境得以优化,但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及互爱互让的经验和相应的训练。这种现象如不加以纠正,是不利于孩子发展的。
分享是幼儿的一种亲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从小培养。三、四岁的幼儿涉世不深,他们的想法单纯、美好,几乎是一张白纸。这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对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研究。
二、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措施及策略
家庭教育是幼儿重要的成长环境。它无时不刻在发挥着教育的功能。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以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幼儿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幼儿园为幼儿创设一个温馨的环境,使幼儿在轻松愉快地学习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文学作品中感受分享的乐趣,鼓励他们大胆地与同伴交往,学习分享。
(一)家园合作,采取一致教育态度
首先,做好家长的沟通、合作,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家园采取一致的教育态度。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明确分享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让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方面的教育引起重视,并能在平日的生活中,有目的的进行教育。
其次,家长做好榜样、鼓励工作,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儿,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能感受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身教”重于“言传”,家长的榜样示范,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 在一次一次的强化教育中,幼儿的分享行为从被动逐渐变为主动。
(二)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感受分享的快乐
教师要做有心人,努力在班级中建立起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大家都是彼此关心、彼此互爱的。给幼儿营造一个分享、关爱的愉悦环境,体验人与人之间温暖的爱,才能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三)树立榜样,激励幼儿分享行为的学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班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的行为。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有意识的在同伴中树立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教师要给予幼儿极大的鼓励,使幼儿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进一步强化分享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分享行为。同时也激励其他的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四)教会幼儿一些必要的分享交往技能,促进分享行为的产生
皮亚杰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更应尽量多为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相互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他们应该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形成换位意识,从而克服自我中心,形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学会关注同伴出现的良好行为,从观察比较中学会自我调整与辨别,教会幼儿进行恰如其分的自我表扬。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分享行为与分享技能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提高。
(五)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获得快乐
幼儿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我好吃的东西没有了,我好玩的玩具给别人玩了,我暂时没有玩的了。所以必须要让幼儿真正认识“分享”的意义。告诉幼儿好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才最快乐,让幼儿明白“我的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文学作品中适当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儿分享认知的培养。通过优秀文学作品的讲解、表演,让幼儿理解大家为什么表扬孔融,使幼儿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利用小朋友集体过生日,郊游等活动教育幼儿分享是一种美德。同时,开展亲子活动“包饺子”,家长和孩子共同游戏,共同制作水果拼盘,大家一起品尝。让幼儿从感情上认识什么是分享,怎样与别人分享,初步了解只有与大家共同游戏,共同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六)切忌“强迫性的分享”
只有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才能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自觉。
三、研究结果
幼儿的分享行为水平还很底,呈现出不同的层次。他们的分享行为经历了被动分享——诱发分享——自发分享这样一个过程。开始幼儿在分享行为表现过程中都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认识,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幼儿开始注意别人的需要和情感,注重行为的结果和意义。
在研究前期,幼儿所陈述的分享原因,主要是自利、自我情绪的认识。例如:分给别人玩具是因为“我可以玩别人的玩具”、“他的玩具好玩”;分给别人糖吃是因为“我觉得这糖不好吃”、“这糖吃多了会烂牙齿的”“给他东西吃,老师会表扬我”等。而在研究的后期,有部分幼儿在分享时就有了有利他人的动机和认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结果和别人在情境中的感受。例如:把物品给别人是“要跟别人一起快乐”、“他没有会很难受”、“大家要一起分享快乐”等等。
经过我们有意识的培养,大多幼儿能够大方的把自己的食物和玩具与同伴分享,出现了自发分享的行为。但是,幼儿的分享行为还是不稳定的,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幼儿的分享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引导和教育。将分享活动贯穿于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幼儿对人对事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在主观上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由被动分享、诱发分享上升到自发分享,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为其一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打下基础。
上述方法虽然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但在实践中,它们总是结合在一起,互相影响,共同发挥作用。只有当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在客观上建立合理的分享规则,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规范、有序,才能让幼儿最终自觉地产生分享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