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让幼儿都爱听你说》的收获与成长
读《让幼儿都爱听你说》的收获与成长
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聚福幼儿园 严晓茜
有人说:在幼儿园里,老师和孩子们的关系是最亲密、最特殊的,老师是幼儿心目中绝对的权威。的确,前几天有家长QQ上发了我一张老虎的简笔画,跟我说:“严老师,我们家孩子说这是蜘蛛,不是老虎,如果你说这是老虎他就承认。”可见,孩子心中的老师是神圣而伟大的,老师说的话,孩子们是会全盘接受的。那么,什么样的老师才算是“会说话”的老师呢?读过《让幼儿都爱听你说》这本书后,我有了答案。
在每日的活动中,我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组织活动的时候,个别孩子开小差,窃窃私语,扰乱了课堂的秩序;游戏时,孩子们放飞自我,追逐嬉闹,玩具回家的时候还恋恋不舍;或是放学整理衣物时,孩子们三三两两地聊着天,打闹着,恨不得把教室翻个天。每当面对这些情况时,我总会跟孩子们说“安静!”,但是“安静”两字总是如石沉大海般渺小。于是,我认真的阅读了—这本书,对幼儿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学习教师所应具备的语言艺术,将艺术的语言运用到工作中,吸引孩子们愿意听我说,让我们的关系更密切。接下来,我就自己的工作实例来谈谈我的收获。
每天集游过后的分散游戏时间是小朋友最开心的时候,可是每天玩具回家的时候又是我们最头痛的时候。当我说“玩具回家”后,有的小朋友是自觉将自己拼的玩具收好,有的是在里面混水摸鱼地玩,有的是看也不看随手一扔地乱收,有的小朋友干脆不收,满场跑,闹哄哄的好不热闹。命令了几次,总觉得效果不太好。如何让孩子觉得整理玩具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呢?我尝试着每天收玩具时变换指导语,今天说:“看哪组宝宝最先回到自己的点子上?哪条队伍是卫生单位?”明天说:“小蚂蚁来搬东西了,看哪个小蚂蚁搬得最多。”小朋友一听,都跟着来收玩具,还说:“老师,我搬的最多。”我顺势说:“小蚂蚁真能干!快排好队,回教室喝牛奶吃饼干休息休息吧,一会我们要学新本领了。”这句话既表扬了孩子,又将下一环节的要求提了出来。
这件事说明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幼儿的生理和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理解和接受直观、生动、有趣、形象、活泼的语言,因此,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善于运用语言,创造生动、富有趣味性的直观形象,来帮助幼儿理解和感知各种抽象事物、词语、概念等。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生动语言,将活动内容和孩子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孩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参与并投入到活动中去,和活动融为一体,此时的活动效果才是最佳的。因为这时孩子是“我要做”而不是“要我做”,主动性、积极性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了。
在美术活动中,我班总有几个不敢画,画的慢的小朋友,平时一味催促他们快点画,效果并不好。于是我改变方法,对小朋友说:“你想画什么?怎么画?你的想法很棒,相信你一定能画好的!”这句话中有鼓励有要求,小朋友一般都能接受。鼓励的语言不光用嘴巴说,也可以用身体语言来表示,如:笑咪咪的表情、点头、竖大姆指、抱抱小朋友等等。我班的QQ小朋友有段时间出午饭的时候总是偷偷地把饭菜倒掉。有一次,我看见了,就走过去轻轻地问她为什么把饭菜倒掉。她说:“这个菜我不喜欢,我不想吃了。”于是,我摸摸他的头说:“我们QQ这么漂亮一定很爱吃蔬菜,这些蔬菜吃完QQ肯定会更漂亮的!”听了我这么说QQ想了想,回到座位上,把碗里的饭菜都吃完了。教师的语言还要带有鼓励。教师语言应当充满感情色彩。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递现成知识,而是通过与幼儿之间的接触,交流情感,是幼儿通过与教师、环境中的其他对象之间的互动,丰富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教师要引导、支持、鼓励幼儿在发展的进程中一步一个台阶,由幼稚逐步走向成熟。教师通过敏锐的观察,一旦发现幼儿在某一方面的一点点进步马上要给予鼓励、表扬。我认为教师这种外在的鼓励可以转化为幼儿内在的需要,使幼儿在体验到成功喜悦后萌发不断攀登的愿望。因此能灵活地运用鼓励的语言,调节好孩子的情绪,是教师的魅力所在。
我班的小丫小朋友刚来园时,特别依赖她的妈妈,分离焦虑也很严重,她妈妈说:“这孩子一直是我带的,特别黏我,每天都说不想去幼儿园,想妈妈。”我想:只有当我们和她建立了感情,我们才有机会了解她,帮助她。于是,每天早上小丫一来,我就高兴地抱抱她:“你来了,老师好喜欢你。”中午饭快吃完了,我就对她说:“今天这么快呀,比我还快!明天我要赶上你!”午睡醒来,我说:“好像又长高了一些!今天睡得好香!”渐渐地她不再怕老师了,下课常常走到我的身边说说话,游戏中也和大家一起玩。小丫的妈妈说:小丫真的变了,变得开朗了,整天乐呵呵的!老师的语言要有情感性。语言不仅传递着认知信息还伴随着情感交流,情感因素对认知效果有增强或减弱的作用。情感恰似润滑剂,缺乏情感就会缺乏生命力。幼儿情感比较直接、外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将自己的情绪充分表现在幼儿面前,将情感渗透在每一句话中,贯穿在各类活动中。切不可忽冷忽热,变幻无常,更不能让幼儿觉得老师捉摸不透、无法接近。
一天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都在大型玩具区玩得不亦乐乎,一转身,天宇、骏骏、灏灏等人又趴在了地上。我刚要制止,转念一想,笑着说:“孩子们,你们的车是不是漏气了,老师来帮你们充点气吧。”说完,便一个一个指向趴在地上的孩子,并做出打气的动作。嗨,这一招还真灵,我的手指向哪个小朋友,哪个小朋友就迅速站起来,有的嘴里还发出“笛笛笛”的汽车声……这么一句游戏化的语言,充满童心地这么一指,就能有这么神奇的力量,让小朋友特别能理解和接受。老师的语言要游戏化。游戏化的语言使幼儿容易理解、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如户外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小男孩做游戏的时候总是很淘气,一会儿追逐打闹,一会儿又叫又跳,甚至满地乱爬。天气暖和时还好,天气一转冷,趴在冰冷的地上,那滋味可想而知。每每这时,我都会苦口婆心的劝说他们:“孩子,快起来玩,天这么冷,趴在地上肚子会受凉的,衣服也会弄脏的!”可孩子们却总是在我千呼万唤声中不情愿地爬起来,趁我不注意又旧态重现。
老师的语言要有重点。教师的语言要重点突出,适时适当地运用,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只有一段时间,过了这段时间,再要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就很困难了。过多的话只会让孩子觉得没劲,从而失去兴趣,而太过简单的语言会让孩子觉得云里雾里,一时摸不到头脑,不知道教师在说些什么,同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的语言要有详略,生动有趣,才会对孩子产生较强的吸引力,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言是一种艺术,将这门艺术运用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相信我们一定会成为“孩子们愿意听”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