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教育科研  研究论文

陶行知理论下的有效教学

    

陶行知理论下的有效教学

马晔

摘要:“科教兴国”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科学教育首先要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对小班的幼儿来说,科学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当合理利用游戏活动来培养幼儿对于科学活动的兴趣。

关键词:科学兴趣  游戏活动  小班幼儿

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重在要让幼儿对于科学产生一定的兴趣,游戏往往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游戏中,孩子们尽情地享受属于自己的欢乐时光。幼儿的好奇心天真就比较强,特别喜欢去探索周围感兴趣的事情,但是幼儿的这些探索行为通常都是短暂的、没有目的的,那么作为教师来说,应该合理利用游戏活动来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一、合理选择游戏活动,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心理学中指出“兴趣是对于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它是一种心理活动,当发展成为爱好时,就成为一个人的较长久而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影响着人们能力的发挥。”也就是说,兴趣是所有活动的动力源泉,是幼儿对于一切活动开始的基础条件,幼儿一旦对于游戏有了兴趣,那么他将会专心致志、愉快地进行游戏活动,探索活动中所给大家带来的科学奥秘,对于接下来的活动就相得益彰了。

教师在选择游戏活动时,一定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活动,这样才能帮助幼儿更好的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小班游戏学活动《美丽的泡泡》是一节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探索泡泡水的制作过程以及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形状是否一样的游戏活动。幼儿在平时的娱乐活动中就对泡泡水有所接触,而且非常喜欢玩,那么,《美丽的泡泡》这个选材也就符合了小班幼儿的游戏兴趣,当幼儿听到今天的游戏活动是自己制作泡泡水的时候,幼儿的兴奋点就被老师调动起来了,每个幼儿都想自己制作出泡泡水,体验制作泡泡水成功的快乐情感,当然也会对游戏活动更加得关注、更加认真,都会积极的参与到游戏活动中。

二、准备丰富多彩的游戏材料,引起幼儿探索兴趣

那么如何来产生幼儿的兴趣呢,首先,材料的准备是至关重要的。所准备的材料必须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游戏活动《美丽的泡泡》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多种制作泡泡水的材料,如:自来水、洗洁精、洗衣粉、沐浴露以及洗发露等材料。在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探索什么材料不能制作出泡泡水,什么材料可以更好的制作出泡泡水,幼儿在自己的探索活动中研发泡泡水。

此外,我还准备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吹泡泡工具,幼儿可以利用这三种工具在自己制作成功泡泡水的基础上继续探究使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水的形状。

多种材料的准备可以启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先生提出了“让幼儿从做中学”的教学理念,那么要求教师要合理的选择游戏材料,只有适合幼儿的游戏材料才能让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才能更好的帮助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作为老师,都很青睐多媒体教学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超越传统教学模式的年代里,多媒体技术也逐渐进入我们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用处是非常大的,我们应该努力尝试将多媒体技术合理有效地运动到课堂实践活动中去。

21世纪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的运用随处可见,多媒体技术总是能有五花八门吸引孩子的方法,教师正好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在幼儿游戏制作泡泡水之前,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泡泡水的制作过程,让幼儿更加直观的了解如何制作泡泡水,从观看的过程中,幼儿的科学兴趣也就逐渐提高了。实现教师、幼儿容易记多媒体三方面的互动,让幼儿真正的融入游戏活动中 ,并力求以使每个幼儿始终处于探索发现的主体为目标。在多媒体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不仅能使教学过程充满童心、童趣,更能充分活跃幼儿思维,激发其表达欲望,多媒体能够营造动态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三、精心设计游戏环节,有效提高科学探索欲。

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将活动落实到孩子身上。同时,教师在活动中,不能只局限于个别孩子,要增大范围,考虑到全部的孩子,课堂上注意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让学生生命的活力在涌动。在活动中,教师要随时对表现好的孩子进行表扬,让孩子们更加乐趣去主动地学习。

一节游戏活动是否成功,幼儿又是否对游戏活动感兴趣,那么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游戏的环节,当游戏环节设计合理,符合幼儿特点的时候,幼儿自然而然的就会对科学探索产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参与者,在游戏中要留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发现。在《美丽的泡泡》游戏活动中,我首先出示了孩子们能够在外面买到的泡泡水,教师首先吹一吹,让孩子们和吹出来的泡泡玩一玩,童心是每个孩子都与与生俱来的,因此,当他们看到漫天的泡泡在他们周围飞舞的时候,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大家就更加乐趣参与到下面的游戏活动中了。

同时在游戏中,教师还要和孩子之间建立明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孩子拥有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化被动为主动,在游戏活动中,应当教师孩子双方参与,使孩子能后主动参与游戏中,自主的进行科学探索活动,而不是被动式、没有目的的玩耍。在幼儿和泡泡水游戏之后,都想来吹一吹泡泡水,可是泡泡水只有一个,当老师提问到:“你们想不想自己制作泡泡水呢?”所有的孩子都异口同声响亮的回答说:“想!”所以,在幼儿玩耍之后立马请幼儿动手来坐一坐,这样幼儿的兴趣都非常的高,都愿意来参与这么游戏活动,一起探索泡泡水的制作过程。在幼儿制作的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精心的指导幼儿,帮助幼儿一起制作出泡泡水,让每一个幼儿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一来,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到了“摘桃”的喜悦,对之后的科学活动就会更加感兴趣。这个时候就应该趁热打铁,让幼儿继续探索,所以我又设计了让幼儿探索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形状是否一个的环节,因为有了之前的体验,孩子们都非常乐于参与到接下来的探索活动中,只见一个个小家伙认真的拿起手中的工具,一个个的实验,场面堪比一个专业的实验室呢。通过实验活动,幼儿都知道了原来不同形状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孩子们也都觉得非常神奇,也通过绘画的方式记录了这次的实验结果。

无论是什么游戏活动,在游戏结束之后,教师一定要进行小结,对本次游戏活动做一个整体的概括,特别是对于科学活动,一定要言简意赅,让幼儿能够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我进行了这样的小结:“因为这个泡泡里面有一定的压力,压力的大小都是一样的,所以使得这个泡泡呀变成了圆形。”这样的一个小结,虽然简单,但是孩子们都能够理解,在游戏最后,我请孩子们拿着自己制作的泡泡水到户外去玩一玩,这整个游戏活动有一个延生,这样一来,孩子们知道科学游戏原来是非常有趣的,对于以后的科学活动也就更加期待了。

把课堂交还给孩子,能够使教师与孩子和谐相处,互相探讨。同时还能够增进教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使教师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叶澜说:“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在实际的教学中,作为一名老师,又是否真正做到这些呢?很多老师还是在课堂上唱着“独角戏”,而孩子则只是作为听众,实际并没有把老师的所讲的知识进行“消化”。所以说,我们一定要让孩子进入到课堂的重要角色中,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

四、教师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感染幼儿。

在探索活动中,教师如何引导幼儿来进行科学游戏活动,也是幼儿对科学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应该用自身的语言魅力来感染幼儿,带领幼儿一起进行探索。在游戏活动中,用适当的语言来提醒幼儿、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培养一定的科学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来与孩子进行互动,教师的提问也必须环环相扣。在本次的科学游戏活动中,当幼儿玩泡泡水时都非常兴奋的时候马上抛出让幼儿制作泡泡水的想法,正巧符合幼儿当时的心理,紧接着,我又进行了一连串的提问“泡泡水是用什么做的?随便什么都能做出泡泡水吗?制作泡泡水需要哪些材料呢?”正因为孩子们都非常想制作出泡泡水,所以对于老师的提问也会认真思考,并向老师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一连串提问,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与此同时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幼儿在一个愉悦、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学习,他们的心情就会变得非常舒畅,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幼儿就可以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首先,每个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都是不一样的,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怎样,作为教师来说都应抱着积极、鼓励的态度,增强幼儿说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对少言寡语的幼儿,更应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应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和条件。例如:晨间接待幼儿入园时,教师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及情绪变化,寻找话题与幼儿做一次简单对话。又如: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做前说”——先说说自己的计划、打算,然后按自己的构想去做;“做中说”——边做边说,借助说,推动游戏情节展开,丰富游戏内容;“做后说”——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对自己的活动做一个简单的评价。另一个方面,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当需要幼儿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论幼儿回答的是否正确,就是都应该给予鼓励或者是表扬,依据班级幼儿好表扬,喜欢小礼物的特点,用鼓励的方式、互相激励的办法让幼儿产生说的欲望。让幼儿都能够体会跳一跳可摘桃的喜悦,这样幼儿就能够激起幼儿发言的欲望。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及时反馈,帮助幼儿更好的进行科学游戏活动,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并能够提出质疑,在孩子回答的过程中,纠正错误,使孩子拥有正确的、重点的知识内容。在游戏中,教师要随时对表现好的孩子进行表扬,并且鼓励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在科学游戏过后都获得“跳一跳,可摘桃”喜悦情感,孩子们就会更加乐趣去主动地学习,当孩子对于这种情感的需求更高时,他们将会期待下一次的科学探索活动,幼儿对于科学的兴趣也就提高了。这样幼儿对于科学的兴趣也就更高了。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把正要熊熊燃烧的火焰,教师就是点燃这些火焰的火把。让孩子们的火照亮自己、照亮伙伴。放飞孩子,让孩子们自由地飞翔,让课堂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快乐天地。

 

 

  • 文章录入: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