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教育科研  研究论文

浅谈小班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班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当今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频率越来越快,阅读能力在人们获得信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是不容质疑。阅读能满足幼儿好奇和探索的天性、阅读能开发幼儿的潜力;阅读也能发挥幼儿的想象;阅读能使幼儿感受到快乐并从中增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阅读还是幼儿了解社会和自然界的主要方式。因此,我园立足幼儿实际,以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逐步摸索出了属于我园的教育特色——早期阅读教育。在阅读活动中教师注重以有效地指导策略来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让阅读活动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收效良好。

关键词:小班幼儿  早期阅读  指导策略

我国学前教育界对有关早期阅读的研究,可以发现,在研究幼儿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的培养上比较集中;而从幼儿园教师角度出发,对自身的环境创设、材料提供、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指导策略等进行研究的却比较少。在开展小班早期阅读活动时,我发现班里的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不浓,阅读的习惯也欠佳。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选择这个课题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早期阅读是指在幼儿园阶段,以图画读物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主要手段,从兴趣入手,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丰富幼儿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想象、思维、表达能力。从而为幼儿学习正规的书面语言做好准备的一种寓教于乐的语言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大纲中对阅读作了明确的要求

阅读的表面是让幼儿通过语言知识,获取文章的信息,领悟文章的内涵,更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幼儿在深入小学阶段,大纲也明确规定:“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字,进而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头与书面运用语言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不仅语文大纲作了明确规定,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阅读是听、说、读、写的四个基本要素的重中之重,阅读能力的提高关系到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幼儿通过朗读句子以及大量的课外读物,才能增加知识储备,在无形之中形成条件反射,将书本知识潜移默化地转为自己的知识。

(二)阅读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语感

阅读量大的孩子,一般语感都较强。因为朗读和背诵是提高语感的前提。随着阅读量的增多,久而久之,那些储备的语言文字都将会转化成语感。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与大量的实践重复是分不开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提高水平,将实践中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语感,笔者认为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锻炼。阅读是学生增加接触语言材料、活跃思维、增长见识的一种活动,广泛的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探索语言的规律,而且能够利用这些语言规律促进自身感性认识。例如一些趣味性强、难度适宜的阅读材料、课外读物等等。大量的课内、课外阅读,使所学的基础知识得以巩固,扩充知识面,大大提高语感。

(三)阅读可以扩大幼儿的知识面

阅读可以开阔视野,了解文化。阅读材料多种多样,涉及到各种类型的故事与科普知识,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阅读需求,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由此可见,扩大幼儿的阅读量可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可见,大量的阅读有助于增强语感,有利于各种技能的提高,增长见识,了解文化等。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幼儿阅读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鼓励幼儿不断提高阅读技能,通过阅读为综合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班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发展特点分析

(一)对阅读不感兴趣,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一般比较重视语言知识的讲解和熟记,往往忽略了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除了教师的原因,另一方面也由于年龄、心理特点,学习习惯没有得到良好的形成,这也是影响阅读水平的原因之一。养成每天至少半小时的阅读的习惯,只有这样,提高阅读能力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这正如练习游泳一样,只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必须有大量的练习时间,不重视阅读,不愿花时间多读,阅读量越少,久而久之理解就会慢慢变差,,所以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为阅读能力的提高做坚实的铺垫。

(二)阅读材料的题材掌握不全面

大部分幼儿失去阅读的兴趣和自信心,主要是由于阅读题材等方面的影响。由于年龄原因,幼儿心理承受能力毕竟比较弱,遇到不懂的问题容易对其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对于阅读题材方面,故事类题材的阅读影响比较轻,主要是因为这类题材的文章有故事发展情节。而一些科普类的文章影响比较明显,这类题材的文章通常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知识,给幼儿的理解带来较大困难。

(三)教师阅读教学法陈旧

课堂阅读教学以老师为中心,教师不注意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被动学习。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有些教师的课堂氛围显得很活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问问题,幼儿也积极回答问题,但实质上教师关注的只是回答的答案,对文章的了解程度不深,并没有完全掌握,对于不同答案的回复或者新的问题的提出,教师表现的很茫然,教师更在乎的是标准答案。

三、小班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建议

(一)注重小班幼儿的阅读前期准备——打好阅读基础
    刚升入小班的幼儿,在让幼儿阅读前,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将内容提前展示出来,用前期经验来打好阅读基础。比如在阅读《小熊本杰明》前,可以请幼儿说说自己怎么过生日,有没有收到礼物,这样使幼儿对小熊本杰明过生日的故事有所了解,通过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更好的理解故事。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相对复杂的阅读内容,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录音设备,将故事录音后,在不提供阅读材料的情况下,多次播放,使幼儿对整个故事有一定的了解,再将材料提供给幼儿,结合故事画面,熟悉故事。

(二)激发小班幼儿的阅读兴趣——精心选择教材

小班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仍然对成人有着很大的依赖性,依赖成人的帮助与指导。因此,这一阶段,教师应该更加用心地了解孩子阅读的现状和爱好,精心挑选合适的阅读材料,这样才能进一步有效地激发孩子继续阅读的兴趣,并逐渐过渡到幼儿独立自主地完成简单的阅读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材料的选择是影响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

(三)加强小班幼儿的阅读方法

    除了在阅读区中投放各种适合小班幼儿阅读的材料外,现在更多地在进行早期阅读的集体教学。在幼儿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集体教学,唤醒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促进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是非常可行的。当然,在早期阅读集体教学中,有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进行合理选择,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首先,完整式阅读法是完整地阅读整个阅读内容的教学方法。精彩的阅读材料,图画艺术性强,非常富有情感,故事的主题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能引发幼儿共鸣的。其次,分解式阅读。分解式阅读法是将阅读内容分成几个段落逐步进行教学的方法。阅读材料通常以较多连续的画面展示一个完整的故事,相对而言故事的容量比较大,而且不少的作品情节跌宕起伏,每个转折的关键情节都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这样的绘本就很适合进行分解式的阅读。

(四)发展小班幼儿的阅读能力——多元化阅读空间

阅读活动绝不仅仅单指图画书的阅读,其实在日常活动中,处处可见值得提供给幼儿阅读的材料。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单一的阅读是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的,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幼儿对阅读的倦怠感。这时,教师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指导,帮助幼儿对阅读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技能”,因此丰富、适宜的阅读环境,对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

四、小班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方针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兴趣也容易受干扰也容易转移。成人要有很大的耐心和宽容的态度,要能体谅孩子,允许孩子犯错并给予改正的机会,孩子自然会进步,阅读的兴趣与自信心也会一步一步地建立起来。同时,教师作为幼儿阅读学习过程中的支持者、启发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任重而道远。教师还必须重视自身的学习,以扎实的基本功让每位幼儿在早期阅读活动中体验阅读的快乐,实现阅读习惯的自我养成以及阅读能力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J].教育科学,2010(7).

[2]李静.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2012(4)

[3]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8.

[4]李庆华.学前儿童阅读教育[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10)

[5]王华丽.幼儿早期阅读研究与实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1)

[6]安燕玲,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 文章录入: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