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教育科研  学习资料

通过图书教学培养中班幼儿阅读习惯的教法的研究

    
阅读是以书面语言为对象的,但幼儿尚未具备阅读语言文字材料的条件。因此,早期阅读大多是通过图画故事进行的,图书教学就是典型的通过图画故事来进行的一种阅读。早期阅读的目的在于引发幼儿对书籍、图书的兴趣,由于图书中有生动形象的画面、情节与情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画面之间前后有联系,便于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故事画面的意义,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因此,图书阅读一直以来被作为早期阅读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在科研活动中,我们中班就是以阅读图书为突破口,就如何在图书教学中培养中班幼儿阅读习惯的教法、培养幼儿阅读兴趣、使幼儿的语言得到发展进行了探讨与尝试。中班的第一阶段是让幼儿初步掌握阅读图书的基本方法;第二阶段是让幼儿运用阅读图书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观察理解画面,并能清楚表达画面内容,形成画面与文字的联系。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和反思,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良好的阅读环境、教师的提问、随机能力等等在阅读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首先,环境也是教育。语言与环境、思维的发展是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的,也是根植于情境刺激中的,个体通过参与环境的活动才能运用思维,掌握语言。我们要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就必须为他们创设一定的阅读环境,为此我们创设了大量的外部条件,中班一开始我们就在班中设立阅读角、小书架,提供大量内容丰富、适合我们中班幼儿看的图书,每天保证一定的自由阅读时间,鼓励幼儿翻看,教师有时还会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并且对这些图书定时进行更换,有时还将实践课图书放入书架,使幼儿对这些图书更感兴趣,加深印象,活动也得到了延伸,同时我们还鼓励幼儿将家里自己喜欢的图书带来幼儿园放在图书角中,当这么丰富的、花花绿绿的图书呈现在孩子面前时,对他们无疑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大大激发了他们看图书的兴趣。考虑到孩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同时也体现二期课改以幼儿发展为本、人性化的教学理念,我们为孩子创设了比较隐秘的、安静的图书角,配备了复读机,让幼儿自由地去操作,看书听故事,满足了孩子自由、自主、私下安静看图书的需要,也不断引起幼儿对各类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幼儿对优美词句的欣赏,并能将其逐步运用到讲述活动中,积累了幼儿的词汇量。另外我们还设置了一块墙面,把幼儿感兴趣的图书展示出来,并标上页码,帮助幼儿按顺序看图书,讲故事,让幼儿互相交流,使他们在自己的交往互动活动中,提高语言能力。
为了使幼儿有一个宽松的阅读环境,我们在图书教学环境的设计、也就是活动座位的安排上也进行了尝试改变,如师生围坐一起的小组式、生活情景化的家庭式等小型阅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和孩子之间靠得很近,没有距离,孩子就像在家里和妈妈一起看书,没有负担,愿意边看边说,也便于教师观察、倾听、了解孩子阅读图书的情况,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后面的指导。
二、激发阅读兴趣,设计恰当的提问
在阅读活动中,我们认为应从幼儿阅读图书的兴趣着手,“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快乐的情感,才能学得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唤起并组织幼儿兴趣,以便他们持续地、愉快地、主动地进行阅读学习。组织过程中,教师提问的恰当与否,能调动幼儿看图书的兴趣,帮助幼儿初步掌握阅读图书的技能,也是指导阅读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先有目的地安排和投放不同难易程度、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以引发幼儿阅读图书的兴趣,然后教师再充分熟悉教材,充分把握教材,在此基础上再准确地设置问题,并做到随机应变,真正掌握抛接球的艺术。就如我们中班在上实践课《红丝巾》时,由于课前只是详细研究了教学模式,而对图书中出现的某些细节问题考虑得不够周到,所以在活动时教师就无法接住幼儿抛出的球,“小燕子也来帮忙拿挂在树上的红丝巾,可拿不到为什么呢?”其实是有一层时间和空间上的错位关系,是小燕子飞来帮忙时,红丝巾挂在了树上,小燕子无能为力了,经过杨宗华老师的评析,我们知道,不仅要知晓教材的表面内容,更要深知蕴含在教材里的内在含义。所以在接下来的实践活动《小猴毛毛》时,我们就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对每一页的内容都仔细研究:幼儿会怎么想,会怎么问,教师对这些可能产生的问题应该怎样去回答,采取怎么样的应对方法。正是由于课前考虑周全,所以课时教师大胆地让幼儿展开讨论,并且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正确地提出问题。比如在观察第五页时,执教老师首先问幼儿:为什么小猴毛毛的嘴巴张那么大?由于画面上是小猴毛毛裤子拉到一半,尾巴露在外面的动作,所以有孩子就讲:因为它裤子太小了,穿不上去,所以才急得大叫。由于课前已预料到幼儿回出现这种问题,教师心中有数了,因此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追问:那我们看看后面几页小猴毛毛的裤子穿上去了没有?当幼儿翻到后面几页看到小猴毛毛已穿上了裤子,马上就意识到自己的回答是错误的,重新又换一种角度去思考刚才的问题了。正是由于教师及时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并且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所以当后来有幼儿提出第十页上小羊给小猴毛毛买来了新鞋,其他幼儿就学会了用相同的方法来验证答案的正确与否,许多孩子马上在第一页上找到了证据:这双鞋本来就穿在小猴毛毛的脚上。因此通过前后二次实践活动,我们教师在对待教材的态度上已发生了质的转变,从熟悉教材内容到钻研教材内容,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到针对性地提问,课堂随机教育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
在图书阅读指导中,我们设计的提问还非常重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在设计活动时常常思考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哪些是幼儿缺乏的经验?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幼儿在阅读中会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如何根据目标逐步增加难度?刚开始看书时,设计的提问一般比较简单,让幼儿愿意看书、人人开口,当幼儿逐步产生兴趣后,提问则偏重于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如让幼儿找出相应的画面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讲出理由。这样既可促使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人物的动作、表情,理解画面内容,又可把语言符号和画面符号对应起来,从而逐步获得阅读图书必须的能力。在这过程中,孩子们既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又习得了阅读的方法。
三、关注幼儿,换位思考
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必须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生活经验及需要,真正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把握教材,也就是说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把自己放在幼儿的位子上,去想一想,孩子会怎么想,想什么,怎么问,问什么。图书《小猪种南瓜》中出现南瓜是种在地上的,南瓜的叶子叫南瓜秧,但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并没有这样的经验,他们了解的果实都是长在树上的,而对生长在地上的果实缺乏了解,于是在活动中幼儿就讲是南瓜叶子,但教师对此显然估计不足,并未去告诉他们这一知识,而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同样在《圆圆的镜子》活动中,虽然课前我们充分熟悉了教材,但却没有从幼儿的角度去考虑,所以这本看似简单的图书,从幼儿的反馈来看,是心里明白,嘴上却说不清。图书中一只脏老鼠去照镜子,以为是镜子脏,就用手去擦,结果镜子变脏了,后来小兔、小乌龟、小狗来照镜子,以为是自己脏,最后小猫把镜子擦干净了,小动物们都很高兴。如果让幼儿把这本书完整地讲下来,就像是在绕口令。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讨论,反反复复,绕来绕去,幼儿根本无法表达清楚,所幸最后教师用文字说明了一切,这个例子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了解孩子”,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就知道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
另外,教师必须具备一个有准备的头脑,能关注孩子的反应,敏锐地觉察并抓住关键问题给予引导,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在《乐乐熊》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充分利用图书中出现的各种符号大做文章,从而让幼儿知道从这些符号也能观察到角色的表情。比如第三页上乐乐熊把伞系在滑板车上,撑开来像“帆“,滑板车快速向前滑去,乐乐熊非常高兴,旁边用了一串音符看到这一页时就有幼儿讲:乐乐熊很开心。教师立即追问:为什么说它很高兴?一幼儿讲这个(音符)。教师又问:这是什么呢?由于冯正卿在学笛子,所以他马上回答:“这是音符,我在笛子班学过。”接着又补充道:“乐乐熊高兴地在唱歌。”正是由于这一正确的引导,因此当后面几页出现大灰狼被打得头晕,乐乐熊生气(用火焰表示)等这些符号时,幼儿都能准确地做出反应。但是在《小猪种南瓜》的活动中,幼儿讲第一页上是玉米种子,虽然其他幼儿观察后讲出了是南瓜种子,但由于教师未及时追问:“这哪里看出是南瓜种子?”(线索就是第三页上结出了五只大南瓜),所以最后该幼儿还是讲是玉米种子,其实就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机会,即让幼儿了解图书的前后逻辑关系,因此教师的分析思维能力、敏捷的判断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对活动中幼儿出现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快速作出反应,准确、及时地给予回应。
因此,我们中班幼儿在环境的影响下,在教师的支持、引导、启发、帮助下,语言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他们变得更大胆、更主动、更自信了;同样我们的每位教师在科研的实践中学会了反思,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大胆地迈出了自己的脚步。
  • 文章录入: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